本次聽完吳教授的講座讓我學到很多知識和方法,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。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。
一、教師的“教”
1. 正確把握各年級的語文要素
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,我們要正確把握各年級的語文要素,利用好教研時間,各個備課組要共同研討,整理出每個年級的語文要素。這樣有利于我們的教學,我們的大體方向才不會錯。
2. 將語文要素細化成學習目標
要認真研讀教參,同備課組認真研討,緊密圍繞單元要素設計教學,例如:復習課的教案,一定要有針對性,抓住重點,易考點,易錯點(歸納考試的易考題型)有針對性的復習,把課堂效率提上來。
3. 在實踐中體會語文要素
我一直覺得語文是一門“活”的課程,我們理應在實踐中去發現語言獨特的魅力。我們在平時的講課中也應該立足于實際生活。例如:在講解“口干舌燥”的“燥”時,我和孩子們說:“老師講了一節課,一滴水也沒喝,我現在真的是口干舌燥”,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不認真聽課老師現在有點“煩躁”,好想讓你們去“操場”跑圈呀,跑完圈以后你們會出汗,這時候你們就想“洗澡”。其實將語文融入到生活中,孩子們也能更加體會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。
4. 積累語言經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
我們要培養學生主動積累詞語的習慣,利用好師生共讀時間,明確好學習任務,引導學生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。努力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意識和習慣。
5. 把讀書習慣培養作為頭等大事
聽說讀寫,哪個最重要?“讀”最重要。培養讀書的興趣與習慣,這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,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。語文老師要利用好碎片時間,領著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。
二、學生的“學”
說到這里,想到了數學講座中張老師說的一句話:“不要把課本當成教學的一切”, 雖是一樣的語文,但是老師要有不一樣的教,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有不一樣的學。
1. 對于新授課要提前預習,結合單元要素和人文主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。
2. 對于復習課,要重點看自己不會的題目,抓住各個知識點問題的實質。復習時要把握 課本,緊貼書本,緊緊圍繞單元語文要素。
三、學科反思
每聽一次講座如同一次心靈的洗禮。受益的同時也有反思,接下來,我要認真鉆研
教材,了解學生,一切從實際出發。在交給學生知識的同時,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習
慣。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,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。
房甜甜
2020.06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