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分享
讀書已經成為了假期里的一種習慣,每天拿出兩個小時的時間讀書、做筆記,成為了假期里最有意義的事情。這一周,通過讀書,我又有了新的靈感,與大家分享:
一.如何從“教語文”到“學語文”。
不得不反思,自己的知識太淺薄,一直以來認為一節課下來,如果我講的非常在狀態,那么孩子們也會跟著我去走,但是其實有些是在“假”聽課,而這些學生往往就會在一次次的假裝當中退步。作為老師,不應該做課堂的主人,而是應該讓學生作為主體,我們看著學生學,在方向上有偏差的時候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真的“學”。另外,我也想到,有時候上課我們其實對于一些點撥性的內容覺得不是很好講,生怕自己講的學生聽不明白,做題依然不會,最終的目的不是學語文,不是從語文當中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知識,帶給我們的魅力,而最重要的是題目到底能不能做對,我想這就是個很大的誤區。我們應該讓孩子們自己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去感悟,給他的桃子他覺得不甜,或許他自己摘得桃子對他來說才是真的甜。
二.圍繞文本,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。
其實每個年級段的課文學習目標一定是不同的,如果他們同樣是學習寓言故事,二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習目標和方法一定不相同的,我們不能一刀切,每節課的學習流程都是一樣的,千篇一律沒有任何根據學情和課程的不同而改動是不可取的。我認為教師對于一節課的前期準備與能否完成學習目標很重要,我就想到接下來三年級的作文課一定會成為難點,怎么突破就是關鍵問題。比如說要求寫人物,那么我可以鏈接孩子們喜歡的“米小圈”或“姜小牙”,從他們的喜好入手,鏈接完他們,我可以邀請一名同學到講臺,學會觀察,先會說再去寫,從口頭表達再到書面表達。
三.學生如何“學”。
我認為,老生長談那句話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”,到現在我認為要改一改了,所謂的“漁”大家知道嗎,多少的方法大多都是現學現賣,而現在他們不僅缺少學的方法,很重要的是在各種優越物質的條件下,他們明不明白為什么要“學”,為什么要去競爭,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,知道學習的重要性,所以有時候環境很重要,家庭教育很重要。如何讓學生“學”,是不是他們也需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,我想有了這個條件,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心,敢于挑戰和探索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。
四.一切要以規矩為前提。
有時候作為班主任,又作為一名語文老師,更喜歡的身份是后者,因為與學生在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感覺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,而放到班務啊班級管理啊這些方面就會覺得力不從心。很喜歡跟孩子們打成一片,做成自己最喜歡的老師,往往有那么幾個搗亂的孩子就會讓整個班級秩序混亂,隨之引起就是學習氛圍差等問題,所以我覺得規矩很重要,我想“嚴在當嚴時,愛在細微處”應該是一位班主任的最高境界。
表達了這么多,我只想說,我們才剛從“教育者”的道路上剛剛出發,相比那些教授而言,我們懂得只是九牛一毛,但是我愿意一點點進步和成長,給予我的孩子們最好的。
語文組
王昱璇
|